诈骗多少钱可以立案标准 量刑标准是什么
来源:谱法邦时间:2025-05-23
生活里,诈骗手段五花八门,让人防不胜防。一旦遭遇诈骗,损失钱财不说,还可能带来心理创伤。很多人都迫切想知道,到底被骗多少钱,才能让骗子受到法律制裁,案件得以立案。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诈骗多少钱可以立案标准
一般情况下,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就达到了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予以立案追诉。
在实际中,具体金额标准可能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为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以三千元为立案起点。
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1、数额较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十万元以上,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金额未达到立案标准怎么办
如果诈骗金额未达到立案标准,虽然无法以刑事案件立案,但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护权益。
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寻求调解或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相关文章

强奸罪如何认定
强奸罪是严重侵害妇女性自主权的犯罪行为,其认定需要严格依据法律要件和证据标准。那强奸罪如何认定呢?需要哪些证据证明。谱法邦做了详细的解答。供大家参考。
17人阅读2025-07-02

国有资产流失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国有资产流失是严重侵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涉及多个刑事罪名和处罚。那国有资产流失罪量刑标准是什么?可以减轻处罚吗?谱法邦做了详细的解答,供参考。
18人阅读2025-07-02

洗钱10万大概判多久
洗钱10万大概判多久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洗钱罪一般情况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7人阅读2025-06-30

强行开走别人的车子是什么罪 怎么处罚
强行开走别人的车子是什么罪?强行开走别人的车子涉及多重法律红线,可能构成盗窃罪、抢劫罪或侵占罪,具体定性取决于行为人是否使用暴力、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等关键要素。那么强行开走别人的车子怎么处罚?接下来可以参考下文详细内容。
22人阅读2025-06-17

高管合谋提成违法吗 怎么判
高管合谋提成违法吗?高管合谋提成可能涉嫌职务侵占或贪污罪,目前司法实践中,此类行为一旦查实,不仅需退还款项,涉事高管还将面临刑事追责。那么高管合谋提成怎么判?接下来可以参考下文具体内容。
20人阅读2025-06-10

帮信罪无获利会判刑吗 构成的要件是什么
在信息网络犯罪频发的背景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成为司法打击的重点之一。那帮信罪无获利会判刑吗?帮信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本文做了详细的解答,供大家参考。
22人阅读2025-06-09

欠债欲卖千年裹尸布属于什么罪 怎么判
欠债欲卖千年裹尸布属于什么罪?欠债欲卖千年裹尸布涉嫌倒卖文物罪,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欠债欲卖千年裹尸布怎么判?接下来可以参考谱法邦整理的文章内容。
20人阅读2025-06-05

7人殴打2人属于什么罪 怎么判
7人殴打2人属于什么罪?7人殴打2人具体定性需结合具体案件情节判断,可能构成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或故意伤害罪,此外未成年人参与此类案件将面临特殊处理程序。那么7人殴打2人怎么判?接下来可以参考谱法邦整理的文章内容。
22人阅读2025-06-05

寻衅滋事罪最轻判多久 最怕哪三个证据
寻衅滋事罪最轻判多久?寻衅滋事罪基础量刑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节较轻的案件,最低可判处拘役(1-6个月)或管制(3个月至2年)。那么寻衅滋事罪最怕哪三个证据?接下来可以参考下文具体内容。
22人阅读2025-06-04

重婚罪是男女双方都判刑吗 如何认定
在婚姻关系中,重婚行为不仅违反道德,更触犯法律。那重婚罪是男女双方都判刑吗?如果男女双方都判刑了,孩子怎么办?在实践中,应该如何认定重婚罪?来看看具体的解答。
22人阅读2025-06-03
最新问答
最新法律知识